找到相关内容52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二九)

    只有力才是第一位的,不是意志或者物质占有第一性。没有谁人或者鬼神可以逾越。物质世界发生变化、精神领域发生变化都离不开力的推动和制约。社会的固有规律体现、自然界出现各种规律得到体现、科学总结的规律,这些...不是同一的。许多人都是嘴硬,置许多事实于不顾,可是一旦进行检验就露馅了!  在人死之后的社会里,必然存在一种规律,没有哪一个鬼神的意志可以逾越。基督教中的魔鬼厉害吧!但是他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基督教中...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1949932.html
  • 法的修学及次第

    举证论述,端在说明“法”的正见修学次第,有其不可逾越躐等的必然性。依此正见,趣入以“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许别异的解脱正道;释尊临入灭时,仍然对须入跋陀罗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则无第一沙门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2250476.html
  • 佛法与佛教

    是道的产物。如此便可以理解古人的宇宙观了。从而终结现代人与古代人,甚至科学与所谓的迷信之间的不可逾越的断桥。  (一)  佛法与佛祖释迦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释迦是古代佛教的创始人,他是佛法的产物。他...

    妙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4453241.html
  • 从三皈五戒中体悟佛教的济世精神与人类的终极关怀

    生死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生和死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而已。就好像我们在自然界中都看见过闪电,可是那仅仅是瞬息间的光明,它经由显现展示到不展示,但不展示并不表示它不存在,而是暂时没有体现...

    释圆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4254016.html
  • 对“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

    是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认识支配下人为判定的,结果是造成了习而不察的错觉,似乎“宗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以致需要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即对“宗教”的“信仰自由”政策和对“民间信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0455254.html
  • 中国民间信仰事象随想

    经济动因方面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分殊,其实主要是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认识支配下人为判定的,结果是造成了习而不察的错觉,似乎“宗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以致需要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即...

    辛之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3759485.html
  • 法的应然与实然关系的探索

    导致了边沁所极力主张的发的应然与发的实然的分离。  近代实证法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坚持认为在实际怎样和应当怎样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近代实证法学的开山鼻祖奥斯丁认为,所谓...

    见 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1760170.html
  • 对佛教世俗化的一点理解

    的变化而变化,法难就是王权对佛教的毁灭性打击,僧官制、度牒制等宗教政策使佛教有效处于王权的控制之下。王权的不可逾越性必然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进而才会有为国行香的说教。印度的社会是二元的,宗教与社会有...

    越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1660836.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序

    不同的层次。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佛教,中间并不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金刚经赞》,亦即《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产生与演化过程,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极好...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5060874.html
  • 清凉澄观的三圣圆融观

    所谓相即相人、重重无尽的普贤行,在澄观看来,就是文殊与普贤所表法门的圆融会通;而之所以以普贤命名而不以文殊著称,澄观认为这是“摄智属理”,即佛教的智慧不可能逾越如来藏法界之理的...

    韩焕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4661591.html